2024/02/01

八點檔鄉土劇《牛車來去》劇情帶到代孕情節/關於「代孕」劇情的我思與我想

在華視重播的《牛車來去》昨天帶到了代孕的情節,使得臺灣八點檔鄉土劇既刻畫傳統,但也呼應了現代。

日本治台末期,地主陳家三代單傳,陳家苦於習醫的陳博文(楊子儀飾)即將上戰場但媳婦一直未孕,陳家用六年免地租的條件,商請貧困又剛喪偶的佃農媳婦阿春(安心亞飾)代孕。阿春夫家父輩(游安順飾)對地主的商請萬分為難,原本告知:「這事我不能幫阿春做決定,讓阿春想一想。」(筆者:這顯示「尊重當事人的意願」的進步性。)

阿春入房長思遲遲未出,阿春的夫家揣測局勢,便向地主(楊烈飾)下跪,佃農表示愧受地主長期照顧,但阿春正逢喪偶(筆者詮釋:意味「初喪偶之未亡妻不宜速與另男交合。有忠貞也有孕子血緣難明考量」),佃農一家想幫阿春求赦這種為難。地主聽後深感慚愧,原本打消念頭並悔羞與致歉,阿春卻出房門提出免租以外,另得贈牛隻(生產工具)而同意代孕。

本劇原在2023年1月熱播30集,在金鐘獎大獲9項提名(演員獎獲提名四項),我昨天應是恭逢該劇的金鐘場。我久未看鄉土劇,上週起恰為家中親長選頻收視此劇,我爸對該劇重現80年前的農村社會與民俗很有共鳴。這劇不是單集打造的金鐘劇,因此劇而獲得金鐘編劇獎的李岳峰導演,已經自1980年代導過相當多部的高收視八點檔。這劇讓我看到很多創作的誠意(但是太新的藤具、太假的攝影棚老街街景除外),劇中的呈現的民俗和俚語,都自然流露而不做作。劇情從日治殖民時期延續到二二八的時代,帶有些政治的批判,卻也不是非黑即白的將人性二分,人在時代時局的掙扎,以及迫於貧窮或是基於理想的選擇,引人悲嘆並慶幸自己正處幸福時代。

借腹代孕應是長久各社會中不免都存在事件,除了藉娶小老婆的型態外,不牽絆情愛的婚外性交而育子,則是隱諱地存在,今日的代孕已可迴避男女交合之倫理爭議。即使免於性交的爭議,以醫學科技助孕,爭議的焦點轉向為求孕肚是否將人「工具化」、精卵的來源者及日後監護人的法律關係、基因庫與新生兒日後的歷史請求權,以愛和血緣而生與「訂製人類」等等爭議,據料都將風生水起。

無論如何,制度都是僵化的,制度也必然會有漏洞,也可能被不當濫用。而《牛車來去》代孕劇情給我的啟示,似乎透露著,即便是固守傳統而選擇找人代孕,也是因固守傳統而婉拒為人代孕,委託與被委託者,存在著各種人情顧念,這些人情為難如果能因跳脫傳統而不復存在,是不是人間劇情該多些摒棄傳統而活中真我的示例?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23/11/26

報載一個傑出的電影製片人當初深受藝術家陳界仁《凌遲考》作品的影響,這個作品我也有看過

今年獲得金馬獎年度傑出電影工作的製片林仕肯表示,他看到藝術家陳界仁的《凌遲考》後,深受震撼,並將觀看該作品的體驗都用上了他的電影。
這喚起了我的記憶,我在臺北市立美術館看過《凌遲考》這個影像藝術,凌遲的畫面很驚人,虛虛實實的歷史影像,但又覺得好像會帶往SM的慾望,但又不全盡然如此,當時四壁空白的展覽空間投射巨大的影像在牆面上,部分鏡頭我不忍卒睹,有兩三個人進來參觀,但很多時候只有我一個人。比較多時間畫面是日景影像所以照亮了整個空曠的展覽室,但穿插一些黑夜和閃電,被凌遲的人 一直駕在畫面中。
陳界仁的作品最初在2002年完成,作品名稱實是《凌遲考:一張歷史照片的迴音》,發想自清末1904年外國人拍到凌遲行刑的照片,然後陳界仁透過搭景與演員,呈現影像以奇觀引人注目,但另有被拍者、參與者等等立場的同理及批判。
但因我有涉獵歷史,初入這個展覽室時,對於黑白影片的虛實是有點分辨不清的(所以覺得噁心與驚悚),是到中後段時比較確定是演員和搭景。不過,最近也常在youtube看到修復的清末影片,其中有即將斬首而頭架在枷鎖架的犯人遊街影像,陳界仁的影像似乎有擷用,要不然真的還原逼真。普遍窮困的清朝人民所披穿的粗麻布料,讓我對那個時代的人悲哀。
驚悚的不止是因為題材名稱,另一個就是駐足看完這場奇觀的心態。「凌遲」是用於「警世」的秀,跟西方公然使用斷頭臺、絞刑,或是古羅馬將基督徒送入競技場任由野獸撕咬用於取悅觀眾的過往一樣。印象中陳界仁的影像作品最後是用投影機俯移讓如水的血漿光影瀰漫到觀看者的腳下。
可能是影像作品後面從寫實轉化至劇情與詩意,要不然,那寫實的前半段,應該會變成我揮之不去的夢魘。今天有電影工作者提到這個美術館的影像藝術,喚起了我那段觀看該經典巨作的體驗。
延伸閱讀可參考立方計畫空間 陳界仁:《凌遲考:一張歷史照片的迴音》
https://thecubespace.com/appendix/lingchi/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23/09/09

這部過來人影片闡述其在私立國中、私立高中感受的升學取向和單調的校園生活

這裡有部影片的創作者是國中與高中都讀臺北市知名私立中學。廿年前我有親眼見聞過她所讀的學校的操場情景,或許現在是不一樣的面貌。廿年前我獲通知到一個私中教師甄試而試教,是在真實的教室上課。我一入教室,氣氛異常靜肅(學生常規非常上等,各個坐姿挺正),以我現在多年公立學校教學經驗所知,這真不像每班會有兩三個過動與坐不住又分心的常態樣貌。試教結束,評判的老師說我教得很好,但「有評審老師特來告知我」他們錄取教學平淡,但是台大畢業的教師,我感知到學歷血統是該校的視野(也謝謝該教師給我的肯定和鼓勵)。

我是臺北市立大安高中出身的,當年我用自學和補習班的教育,以同等學力考入大學,我那時候一心就是想讀「大」學,所以在選學校時(不是優先選系,難怪我卡在歷史系),我就希望學校佔地要大(結果我曾感知我的大學生活,是醒來就是走很長的路,一直走路走路)。 

回到那場教師甄試之後的事。我其實非常久仰師大附中及其周遭的名校,我特別想看這私校的體育課。那兒是一圈小跑道的開放空間,跑道上與各區塊密集分佈多個上體育課的班。那種感覺有點像我看到某大學城區部學生在唯一的球場內上國術、跳繩的感覺那樣,讓我同情起來。想起我以前中部老牌私立大學視野廣闊,校地分佈著各種球場,體育課可上網球、排球、籃球......,如果校地小與使用者密佈到體育課不能奔跑,那可能如下列連結影片所說的真像監獄了,連日常的放風也是在小小世界中。

老實說,我自己成長於臺北(縣升格到市)的城市,終身學習沉浸於私立大學與多個國立大學,也從私校任教到公立,任教累積超過20年。很感慨要說,這輩子至今的台灣教育,不變的升學取向和填鴨教育是依舊濃厚地存留著,改變的是,促成適性發展的體驗課程和思辯課程不像我年幼時那麼缺乏(我的意思「至少」有屈指可屬的老師推動思辯課程,課程樣態也比以往稍多。而地方教育局也會督促各科教學正常化,也就是要確實地上音樂、美術、表演藝術......,但聽說私立學校是不受監督的。)

或許有些私校是理念新穎,且致力實施適性發展的教育的。真希望我能獲知與列名出來表彰他們。

請欣賞 創作者 土伯ㄟ日常 Yumi 〈這6種人千萬別唸私立國/高中!❌過來人血淚史分享 | 讀私校沒空補習、沒在化妝、不玩社團、一直考試 | 升學大哉問🗣〉(2021年影片)

這裡我節錄幾個前述影片觀眾的留言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