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30

「拉肩帶」的論辯中談止戰,難道不是鞏固既有保守勢力?

 最近有人在臉書發表鼓動去拉女法務部長肩帶的言論,在各界有多元的評論。有被拉肩帶的受害者撰文,有正義感的譴責,有人則寫「拉肩帶不見得是騷擾,有時反而是示好(拉肩帶的意義不只一種)」,但前篇也有人批評反轉「拉肩帶」的認知,有時反而鞏固既有的霸權結構。

今天,我再讀到陳俊光寫〈A爛「拉肩帶事件」:政治正確侵入部落,土著驚慌失措〉一文,這文評論了政治正確下簡易發生的言論檢查與批鬥。我當然認同檢索與批鬥生活後台流露的沙文意識,基本上意義不大,性別平權也不該以個人政治正確的理念遂行小警總般的獵捕與審判。





不過,我對於陳文認定「拉肩帶」言論應站在同理和包容這立場,並不是那麼認同的。

我也在想一天到晚殺人的劇情片都不至於引發坐捷運或接小孩可能被殺的焦慮,但捷運與小孩被隨機殺害的事件,卻引發社會的不安。
看完陳文,就「拉肩帶這事」我想或許陳文表達了不該追究所有後台所講的自在表達。不過既有的批判言論大多是表達了這件事引發很多曾不預期中受害或擔心未來不預期會受害的焦慮。

這樣的焦慮所激發的表達和批判,應還是有意義的。我想陳文想說的是「政治正確」的效應,就不好。

以「拉肩帶事件」為例,為了重建一種可重回信任的社會想像,激起了社會的圍剿。但我在想陳文的立場是在說這樣的圍剿是必要?還是不必要?或是,怎樣才必要。
陳文似乎表示恐怖份子不會因某些訊息的擴散而更多?大家怎麼覺得呢?
到底應放任「恐怖」的溢出/逸出,還是該制裁「恐怖意味的宣傳」?還是越譴責越達到宣傳,還是譴責足以控制受害量?還是,讓自然市場的果報自己調節?

現在很多人在批評準政委張景森在後台所流露的意識型態,沿用陳文之意,是否對他拉警報是用「社運腔」壓制「工程人的腔」?而讀完陳文,我彷彿也感覺陳文覺得現在知識與邏輯論說的「同運腔」是用著「優越感」在對同存「優越感」的「護家一夫一妻美滿家庭腔」互進行警總派系的獵捕對決,所以,各有弱勢的彼此,逸出/溢出的狂妄,就寬容別獵捕譴責了,是這樣的意思嗎?

沿用陳文的意思,可能會指相對文化資本匱乏而成為「酗酒家暴丈夫」者,也該有人代為發聲。這我覺得OK。

但我比較警覺「代為發聲」是否與「認可」等同,猶如我比較不希望同理了「護家盟」的某些弱勢,然後體制不利下的「同運派」卻被講成是強勢的壓迫者。用「嘜相害」來阻卻論辯,人間如常照舊,應不是陳文的主張吧?那陳文主張實力相當時的論辯,就無任何一方壓迫,有這麼一天嗎?但,怎樣才能「實力相當」?述說「去彈人家肩帶」者真有那麼弱勢而受「壓迫」嗎?

權力競逐下的和事佬,難道不是終究鞏固了既存的保守勢力?

現在,很多異性戀說被性權派給「壓迫」了,男主管說被另一部門的女主管給「壓迫」了,都更派被釘子戶壓迫了。怎樣才是弱勢,竟說不清了。都是弱勢?嘜相害?

評論之文本來源:
〈A爛「拉肩帶事件」:政治正確侵入部落,土著驚慌失措〉by陳俊光 發表於關鍵評論網站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317447/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6/04/28

瑞元老師提醒請假流程與請假單範例

瑞元老師提醒請假流程與請假單範例



有鑑於家長關心缺曠記錄的記載失誤情形,導師吳瑞元老師在此提醒家長,若學生缺席務必當天電話告知學校(學務處)或導師,學生恢復到校後請家長提供寫有請假原因的請假單(或於聯絡簿中留言),此外,學生要填妥深桃紅色制式的請假厚紙卡,裡面有家長簽名及導師簽名,最後請假厚紙卡要送到學務處生活輔導組,這樣整個請假程序才完備。目前學生出缺席都由幹部提交表單,之後再由學務處輸入縣府之電腦系統。請假不是跟導師口頭說明就好,最重要的是要書寫制式請假卡,送到學務處讓幹事更新電腦記錄。因為電腦記錄是有限定時間權限,拖超過三日而未辦理請假,電腦就可能鎖碼,缺曠記錄便不能更改了。

新北市福和國中吳瑞元老師在此叮嚀家長請確認您孩子在校出席情形,近年因擄人恐嚇詐財事件頻繁,各校都有家長遭遇類似事件。基本上,校方發現同學遲到或未到校,便會以電話、手機或簡訊通知家長。
請家長留意,為了確保上課勿受干擾之權益,目前校方規定學生在校時間並不允許使用手機。此外,現今歹徒善於利用人性,在詐騙前會先騷擾孩童之手機,直到孩童不堪其擾而關機後,再聯絡家人謊報狀態。家長常因子女手機不通而慌張受騙。家長若有意查證學生安危,仍請打電話到學務處與導師室進行查證。
請假單寫法範例如下:(★下載請假單word檔以修改使用

觀看請假單範例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6/04/24

紀錄片That Sugar Film (2014)「糖的故事」揭露糖癮、糖的危害真相

紀錄片That Sugar Film (2014)「糖的故事」揭露糖癮、糖的危害真相

最近有機會看到「糖的故事(That Sugar Film)」這部澳洲2014產的紀錄片。跟瘋狂麥克這部紀錄片很像,也就是導演親自狂吃不好的食物,然後看身體會發生什麼事。

我比對之前看很多談論健康的節目,再跟本片驗證,我終真確接受「果糖」是相當傷身的物質。

影片說果糖是自然界很少出現的東西,人體是很難處理這樣的物質,最後就是堆積成很難化開的脂肪。

而糖也是上癮物質,可以帶來愉悅感,但隨之愉悅消散之後,又會帶來心情更大的低盪。一如身體的活力也是一樣,糖會一下讓人有過多活力(躁動),一下又倦怠。如果身體最後處理不來這樣的起起伏伏,就是演變成糖尿病,終身得飲食與體能監控。

這紀錄片還揭露,以往大家把肥胖歸咎於脂肪與卡路里熱量,但大家都忽視糖業飲料公司贊助健康研究,使得研究單位的論點傾向避談糖的實質危害,只把民眾的注意力轉向「熱量」導致肥胖這抽象概念。

糖對身心無害的操作,與煙商動員立法部門與學術界,努力提出香煙沒那麼毒的狀況,其實一樣。(我從影片隱約嗅出,咖啡因物質的情形也是一樣。)

這下,終於理出現代人,尤其已開發地區為何有那麼多憂鬱症、蛀牙、心血管疾病與過動症,整個因果的圖像似乎都明朗了。

只能告訴自己、家人與朋友們,要節制,且避免濫用物質。

https://youtu.be/6uaWekLrilY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