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30

●我看韓劇《鬼怪》,我實在佩服韓國的影視工業產業線的厲害

我本來想不透韓劇《鬼怪》是on 檔(隨拍即播)的戲,一度拍到最後一集開了天窗(沒有如期播出),這樣的戲劇品質如何能好?韓國的影視產業是如何支撐on檔劇且又保有品質呢?
圖片引自維基百科

整體來講,我真的不覺得《鬼怪》能成為經典,說穿了,就是一時熱門的即時消費品產物,像1980年代的朱延平導演電影或是「報告班長」系列,就是有明星、有吸引人入甕的幾招噱頭,然後,就收視率保證。

但,我還是看出了整個強大的生產線與企劃,畢竟這樣強大的團隊與產業線的健全,才能造就出高度的收視率。
明星還是整個作品相當關鍵的,其次,打造明星造型的服裝、化妝、髮式是讓人入戲的關鍵。《鬼怪》的布景、燈光設計、攝影都不弱,但沒有明星亮相關鍵。怎說呢?這戲後來有太多的特寫對話,這其實省了很多布景、道具、天候等條件造成的成本。所以,大場面只有第一集,其他就借用簡易可得的實景與棚內景,只要拍大光圈臉部對話的特寫,背景反正都模糊,鞋褲亂穿也不會入鏡。而兩兩間曬恩愛、耍浪漫、無厘頭的鬥嘴、男男間賣腐,我看了超不耐的,但我本來就不在設定的觀眾群中,另有被設定的人不由自主的買單追劇。
我覺得韓國影劇高明的地方就在這。一開始設定的是穿越劇、恐怖劇,但正因為是on 檔隨拍隨播,所以他們必然有很強的大數據,立刻知道佈局的哪些元素是觀眾最愛的,他們當下就改劇本,強化與補增最得人心的戲劇元素。我這才懂了,on檔的道理在這裡。
經過收視率的檢驗與調整,劇情在第二集後就讓大叔與少女在如風景聖誕卡中的景致中邂逅,兩個本應嚴肅的男主角同處一屋後還要變成諧星逗趣(我實在覺得不好笑)。族群的設定已經非常清楚:少女到大媽。我也終於瞭解有些歐吉桑盯著沒有劇情的後段/鎖碼頻道看海灘比基尼女走來走去,原來,喜歡偶像的少女和大媽(或....人們),光盯著這些人發出聲音、做出表情、擠眉弄眼,就快「排卵」了(男同志也會這樣形容心動)。
人帥,長得好看,熱門了,怎麼演或唱,都是明星。
素人上場,再大的烘托,也無法成就氣候。
明星很重要,別再憤恨別人有高片酬了。所以,我認為選角是這戲一個成功的關鍵基礎。
(話說回來,明星的片酬把製作費都盡拿走了,資源沒有浥注到幕後,拍的也大多是爛片)
但,這連續劇我覺得並不傑出。台灣有太多先有好劇本,也做得很感動人心的好戲,幾年前的《16個夏天》、曹瑞原導演的系列,或身為鐵道迷的我看了《火車情人》,我都覺得看得比《鬼怪》更有感觸。《鬼怪》的劇本後來越來越鬆散、劇情停頓,或是新角色新佈線的突兀,以及編到後來才突然設定人物脆弱點,沒有完整的伏筆,這果真都是on檔戲的缺陷。
那,我為何看《鬼怪》,我花了點時間看一齣高收視率與頗有話題的連續劇,究竟是有多少的產業與生產線的實力,撐出了一個讓人願意花時間停駐的能耐。我想,這是龐大資本下,搭配強大、眾多而傑出的幕後人才的結果,光是繁多的場景與服裝連戲,我對場記的運作不斷驚嘆,而不時有短促變換的剪接與音效,這樣必然人腦運作的繁瑣手工業,我實在驚嘆不已。

我想不透,為何韓國的影視工業可以這麼強大?多麼希望台灣的影視產業也可以循著一些人家成功的模式變強。

維基百科關於本劇的介紹,請見 https://goo.gl/N96p5T
圖片引自維基百科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01/29

●關於眼球央視電視台發表春晚節目的一些評析介紹

是的,我說過我喜歡在地觀點所設置的「眼球央視」節目,這樣的內容是相見恨晚的,很高興有年輕人讓這個概念實現。

其實,我覺得20年前應就沒有禁忌可以用這麼趣味的方式嘲諷國家意識了,但為什麼現在才出現?跟網路與視訊的普及與技術門檻有關嗎?還是重商體制下的電視台,即使政治解嚴也未必有發行的自由度?那,「自由市場」其實還是存在哪些門檻,似乎也值得思索。

不管如何,眼球央視還搞出了本地版的央視春晚,青天白日旗海飄飄,解讀的方式在意料中但語彙卻又製造驚奇,但現實正是如此荒謬可笑與,但相信有些人會因此人肅痛而不以為然。

請讀這篇《眼球央視春晚,嘲笑國家符號何以走紅?》https://theinitium.com/…/20170128-opinion-changyuhsuan-new…/

而我想,這篇還不夠充分詮釋眼球央視的存在,還是有點要搔癢還是隔了層靴之感,但還是算有人驗證我的眼光,期待還有更多對此的評析。

 另有一篇端傳媒刊登《中華民國官媒、央視春晚⋯⋯這個笑話,我們想講給台灣人聽》,這篇也為眼球央視春晚進行評析。這篇寫得更多,詮釋角度再更多,尤其說明了眼球央視電視台的緣起。但有些點,還是點到為止,還有深入的可能。

我覺得這篇端傳媒這篇截用苗博雅的話是跟我的想法切合的,苗的意思應該是說,眼球央視的敘述角度,讓愛中華民國的人可以切入認同,但也讓不認同中華民國的人可以呼應既覺荒謬的意識型態。而,這就是這個媒體頻道的藍海空間,道理跟中天頻道以前的「全民大悶鍋」系列很像。如果都有不舒服,就是潛藏的政治立場讓人皺起眉頭,但還不至於算是大大的冒犯。這也是做到娛樂至上的原則,而笑中是帶有很多無奈的,但,這就是共鳴。

這裡,請讀《中華民國官媒、央視春晚⋯⋯這個笑話,我們想講給台灣人聽》https://goo.gl/UZowJ0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01/21

2017年 台灣(中華民國106年度)國定假日 Outlook hol 行事曆 (DIY 自製檔)=【下載】

遲到了,
參照了網路上的 人事行政總處 中華民國一百零六年政府行政機關辦公日曆表 Excel 表格,
基本資訊來源:
中華民國 人事行政總處。
網址:
http://www.dgpa.gov.tw/

DIY 自製了 2017年 台灣(中華民國106年度)國定假日 Outlook hol 行事曆 檔,(支援 Outlook 2003)。

因為 2017 年休假日大混亂,
我不敢保證檔案內容製做無誤,
所以檔案內容僅供參考,
但仍歡迎網友下載。

下載處↓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3_P8Q0fFRcMOE1xYTdCOFlXY2s/view?usp=sharing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01/16

●名不虛傳,國家地理雜誌「性別革命」專題,是性平的絕佳教材

●名不虛傳,國家地理雜誌「性別革命」專題,是性平的絕佳教材

我在7-11買了同溫層高度好評與傳頌的本期《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後,果真感受這些推薦並非虛傳,這本國際權威期刊真的做出了我在性別研究生涯中前所未見的精湛的圖文水準,堪稱是性別教育教材的典範。
這期2017年一月號《國家地理雜誌》(後簡稱為NG)的專題是「性別革命:重新定義性別」,封面是個美國肯薩斯城一個九歲自認自己是女生的生理男童。(這個封面的確引發了爭議,詳見中文版官網譯自總部主編的說明:〈為何選跨性別女童當封面?〉)
我一開始在想,性別議題關NG雜誌何事?這是社會與心理議題,怎會放在地理雜誌中。但我一讀雜誌,我立刻懂了。沒錯,每個地域各有其塑造的性別文化,既然我所學的社會學強調性別的社會建構,每個地方自有其建構的性別意識。而該雜誌照片的素材取自美國,乃至西非獅子山共和國,所呈現的性別文化,十足的人類學觀點,也可藉以喚出女男及多元性少數的性別平權省思。
這本雜誌的每幅照片,都是閱讀、理解、批判絕佳素材。光是篇首跨頁的照片,就讓我可研究半刻,震懾於這樣多元的性別樣貌,翻頁同樣是跨頁對於人物的解說,一樣道出了各種難以限定的人性與個體,顛覆了既有性別狹窄框架的認知。當然,這也是當今台灣很多認為男女要像樣的家長不安之處。
我希望對展示多元性別而不安的人士別因為封面而拒絕此刊,因為內頁中有非常多典型的女孩與男孩照片,對強調要當個像樣的男性與女性而言,這份刊物並未偏頗,也未寫明褒貶。
但,有意義的地方是,很多的現象平實地陳述或用照片展現,但卻留給讀者自行延伸解讀、批判與省思。例如圖片註解北京男孩說的話:「我認為身為男孩子,最糟糕的事情就是欺負女孩子,因為女孩子一般來說比較弱小,她們也很膽小....男孩子應該保護女孩子,就像我爸爸保護我媽媽那樣,並扛起一家的責任。」p.10
前述的註解,聽來四平八穩,但具性平意識的老師看得出有些可評論之處,例如「欺負」「弱小與膽小」「保護(權力位階,會否淪於「管控」?)」「扛」「一家的責任」。這些文字,太有深思的意義了,在學習活動中甚為適合帶動討論與檢驗。
看待NG雜誌這期經典的照片,當然得知道這就是世界版雜誌好萊塢的資本規模,我想起曾經也以照片訴說人文故事的《人間》雜誌,而這樣濃濃人文關懷氣息的圖文雜誌,真的好久沒讀到了。

或許這本NG非常地符合歐美主流的學術思潮,非常地政治正確,但在臺灣的此刻發行,還是昭告了經得起國際檢驗的學理。

(本期雜誌刊載美國兒科醫學會親職教育網站「如何與孩子談性」指南)






(←就是這張跨頁的照片,呈現了性別狀態的多樣性,每個人物都可成為學生品評、論辯與省思的素材。)







本期NG內容介紹:https://goo.gl/viGvbM (引自讀冊生活)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