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8

除去政治正確的好評,「月光下的藍色男孩(Moonlight)」有否撼動藍海人心的高明?


這幾年的奧斯卡常讓我發現有些得獎是基於「政治正確」而配給的。我原本也以為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月光下的藍色男孩(Moonlight)》應也是這樣吧!?

但讀了一篇來自香港的評論,我大概感覺到這部片也真有些超越和突出之處。

或許吧,這片子沒有像Spike Lee所拍的"Malcolm X"那麼偏激地控訴白人都是迫害者,也沒有像《溫馨接送情》那樣白對黑的接納或髮膠情人夢(Hairspray)那樣矯情地由白人女孩號召社區護衛黑人民權,或許,也萬不該再用重現卡通「湯姆歷險記」與影集「根」的黑奴悲情處境,讓《自由之心(12 Years A Slave)》竟還能得2013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

這些,不是太過受迫害意識,要不就太替天行道的矯情,要不就是重複地重現悲情歷史。要我看很多LGBTQ或people with HIV+或罕病題材的作品,狀況也是一樣,許多得獎看來是因為「政治正確」。(抱歉,我可能扯到描寫霍金《愛的萬物論》)

品評上面的電影,套句美國網友對梅姨評價的語式:大多數都overrated。(這篇香港評論說LGBTQ題材的《Carol》和《The Danish Girl(丹麥女孩)》好評都太過度了,我認同!)(但梅姨,你實至名歸呀!我看第一次看演技操作覺得神妙高超到竟佩服得落淚,就因《鐵娘子》)

那,《月光下的藍色男孩(Moonlight)》也可操作矯情、憤世或悲情,但這樣真的很low了,除了主題意識讓自由派的開明者不由分說的支持,這影片有何連MMM都可共鳴的藍海呢?可能還是要等上映後一睹才可知。

我看這部電影可能著重在自我的探索與定位的歷程,我想著重自我心靈成長與社會關懷的人都該能感應其內的價值吧?

請讀這篇來自香港端傳媒的影評:《從《Moonlight》開始,非裔美國人的故事換了一種講法


再補一篇台灣影評者的觀點,期待MMM與世人的徹悟:〈馬欣/月光下的藍色男孩 掙脫所有標籤的自由之歌https://udn.com/news/story/7341/2304179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花蓮舊鐵道南段(花蓮站--田埔)散步行(附地圖)

因國教輔導團業務,我在2016年底訪問花蓮的人權教育輔導團,很謝謝鮑校長與花蓮團團員的招呼。我也很謝謝與會老師在會議結束後載我至中正路舊鐵道行人徒步區,我從中正路先走到花蓮舊火車站,再回溯南段的就鐵道路線,並輾轉地找到舊鐵道與北迴花東線鐵道的交會處。

這趟公務旅行我必須在還沒把握有公車的清晨,搭上捷運佔第一班發車的捷運列車到達台鐵的台北站,然後搭上太魯閣號直達車到達花蓮。

最讓我驚喜的,是我竟然搭上Hello Kitty彩繪列車。太可愛了!





↑↑花蓮縣國教輔導團人權團開團務會議實況。

而在下午公務完成的時間,我終於一圓我追蹤多年的花蓮市區舊鐵道踏查之願。11年前我曾隨伴通勤於台北花蓮之間,當年我曾經走訪了北迴線繞往花蓮港,經曙光橋、北濱公園至花蓮舊火車站這段的舊鐵道。但據查,從舊花蓮火車站還曾有一段鐵道經市區與花東線鐵路合併,也就是花蓮市的鐵道曾呈環狀路線包圍著市區。這次,我做好地圖調查,決心探索花蓮鐵道行人徒步區往花東線鐵路合併的這段舊鐵道路線。

在鐵道園區,我首先發現這個可愛的公仔,並與之合照。2017年開年未久,我竟聽到新聞說有小貨車倒車已經把這個公仔給撞倒了。我相信這個公仔是該趕快讓他再站起來,因為這樣拍照真的好可愛。















我當天是從中正路的舊鐵道行人徒步區往「花蓮鐵道文化館」走去。
在途中我遇到一個老式的旅館,這旅館的門上招牌寫著「中華大旅社」。從旅館的規模,我可以感覺這旅館以前商務鼎盛。但現在看起來,建築物有些破舊了,但理念的陳設,看得出是舊式的旅館管理模式。

而花蓮鐵道文化館以前就是從日治時期以來,花蓮鐵道管理事務的出張所,在這園區可以看到很多鐵道的文物。

中華大旅社
中華大旅社大廳內部
 


舊鐵道文化館是以前的鐵路出張所,在1990年代這裡曾經荒廢,經整建回復過往大略的樣貌。

這是鐵道文化館區的中山堂,曾經是鐵路局員工表演或集合講訓的地方。


火車站遺跡:加水塔
據鐵道文化館內的遺跡指引,附近有個蒸氣火車時代的加水塔。我舊鐵道路線循著往中正路的方向走,的確看到這個地標,不過此處已被私人用地(某景觀餐廳)給圈入,我無法親近。


從鐵道文化館離開,我沿著福町路走入大禹街。多年來,我一直無法理解大禹街與一心街究竟何者是花蓮舊鐵道的路線。當我越過中正路再次經過鐵道行人徒步區的公仔,順著地面鋪的假鐵軌,這條中正路551巷應就是舊鐵道的路廊,其中,鐵道與節約街相交時,形成穿越卍字軸心路口的複雜平交道廣場。這樣的平交道肯定少見。
花蓮文創園區具有西式廠房屋舍的建築特色
行人徒步區的路廊越來越窄,在接近自由路時,鐵道路廊像是穿越各戶後巷的軌道。我在穿越自由路時,迷失了方向,聽以前的花蓮人說,鐵道沿著民國路行進,憑此印象,我就大膽地逛了以往是酒廠轉型而成的花蓮文創園區。這個園區的建築很有日治時期具西方色彩的工程屋舍規劃。


花蓮文創園區原本是酒廠
 出了文創園區,我其實走丟了,失去了線索。我繞了民國路與鎮國街,後來我驚覺這不可能是舊鐵道路基。直到我繞到榮正街與國風街21巷,我才找回方向感。我在鎮國街、國風街與林森路的交會口,驚見地面未移除鐵軌直接鋪設柏油的路面,於是我決定任性地沿著這條有鐵軌的路往文創園區算是往回頭方向走的地方走去。

地面的鐵軌沒有延伸多久就消失了,沿途伴著的是整頓良好的綠色溪溝,按照地圖所示,這一段叫做生態廊道,溪溝裡果真有魚,而走著走著,我竟看到明義國小的圍牆,我恍然大悟,原來,鐵道行人徒步區跨越了自由街後,一度從明義國小的校門前劃過,然後沿著明義國小的圍牆(也就是和平路535巷),斜切穿越林森路,然後進入國風街21巷。這巷的北岸,還藏著一片綠地,就做「田埔生態公園」。
田埔生態公園
 我在明義國小循原路折回走,經田埔生態公園,沿著國風街21巷向西南行,我的目標,就是循著舊鐵道南段的路線,我要走到北迴鐵路開通後,曾經一度與花蓮新站→花蓮港站→花蓮舊站→田埔號誌站→花東線鐵路形成一個迴圈路網的花蓮舊站--田埔段舊鐵道路基。

順著國風街21巷往西南方向下行,我遇到中華路的平交道,這裡之後的鐵道路線變得不明,但因為看到了平交道,我感知我走的這段舊鐵道,應該在中華路平交道附近與花東線鐵路會合。穿越中華路,我走入德安三街,街與鐵道間形成一片綠地小公園,如果我沒猜錯的話,兩條鐵道一定是在這片綠地小公園會合。

↑↑中華路穿越花東線鐵路的平交道,我想,舊鐵道也是穿越中華路,然後從燈桿後面的巷子入,逐漸逼近花東線南向的鐵路,然後與花東線併合。所謂的田埔號誌站,應就在左前方了。

↑↑眼前的這片綠地,應就是花蓮舊鐵道與花東線鐵路會合的田埔號誌站

↑↑這張照片是望北角度,左邊是花東線鐵路,空地是與花蓮舊鐵道交會之處

↑↑這個小公園沒有解釋與舊鐵道的關聯,但是放了個阿美族藝術家的公共藝術作品

 今天的花蓮舊站鐵道南段至田埔的路線踏訪,大致至此告一段落。整個舊鐵道的路線,我踏訪後依我行進路線改畫的圖如下。

●●
我的地圖 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5FbIm8bVnp3NxJvuKy9O7-ml1LQ&usp=sharing
傍晚時刻,我與花蓮高農Rex老師會合,他帶我繞行認識一些彩虹友善商店,我們停留在黑鯨咖啡。這家咖啡的經營者重視海洋生態,一家邊間的窄窄透天樓,循著樓梯而上,牆面繪製著海洋生物,藍色的牆面拾級上了2樓,彷彿鯨魚從深海浮向水面。

↑↑黑鯨咖啡



↑↑黑鯨咖啡櫃臺旁掛著大大的彩虹旗。


黑鯨咖啡是個讓人自在聊天、抒發理念的小家園。
 因著我在國教輔導團中央團人權團將示範世界人權日的教學,Rex帶我找尋賣公平交易巧克力的商店。繞了大半天,我沒有找到賣合適巧克力的商店,倒是認識了「繭裹子」這家有理念的連鎖店。這家連鎖雜貨店,裡面的商品標示包含公平交易、重視環保、無童工等十大理念,我為這家店堅持的理念感到敬仰。

花蓮的「繭裹子」公平貿易商店


這趟公務之旅,在與Rex於文創園區的「恆好餐廳」晚餐之後,我趕快搭上晚間8點20分開的普悠瑪自強號,這是我第一次搭到普悠瑪列車,算是頗直達台北的車子,中間停靠大概僅有宜蘭及松山。抵達台北時,恰可趕上末班的捷運與公車,時間正近午夜。
我的第一次普悠瑪列車經驗
本文活動日期:2016.11.29


●詳細關於花蓮新站-花蓮港-花蓮舊站-田埔號誌站曾形成環狀路網的資料,可詳見古庭維、鄧志忠  (2010)  《台灣舊鐵道散步地圖》。台中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02/17

看中國電影《青春樂》有感

今天中午學校點播了「我的天空」,這是大陸三人團體南征北戰約在2013年在中國電影《青春樂》的主題曲。

《青春樂》這部電影是蠻有意思的一部小品,演出一個高三生因為談戀愛考砸了大學入學考試。這個高三生重新回到學校的升學班,在女導師的激勵下,並面對父母正要分居、與室友歷經受毆與救援的是非後,這群男同學建立了革命的情感。而在最後的考試衝刺日子後,大家考上了好學校,再一次拍畢業照時,依舊衝出這個第二次拍畢業照的主角,這次,他不是再次趁機在師長同學前公開愛情告白,這次,他相同地借用泰戈爾的名句,表達對師長與同學的感謝。

這部電影讓我看到大陸拼升學的競爭激烈,更別說在高中端存在的升學必勝班級與其他普通班級的階級差異、升學績效推展到教師與教學層層傳遞從上到下,從社會到家長,再到學生層層的壓力,在一個階級的生態圈中,這個小宇宙全以升學為依歸而犧牲與運轉。
《青春樂》的題材不算新鮮,但敘事有趣也流暢。回數臺灣早在快35年前就有電影《國四英雄傳》或是《熱帶魚》在談升學主義的現象。這樣的電影在中國、此刻的臺灣,都還能有相同共鳴。

這麼久了,升學壓力竟還佔據了青春這麼大的比重,我覺得這樣的教育與人民生活,可悲!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我在人權教育相關受訓與教學成效的報告

二月初農曆春節剛過完,從中央輔導團傳來一個任務,據知立委尤美女委員要求教育部報告在人權教育與性別平等教育目前的作為與成效。於是教育部也要求我所屬的人權教育中央輔導團教師寫一份成效報告繳交。以下就是我的報告。


﹍﹍﹍﹍﹍﹍﹍﹍﹍﹍﹍﹍﹍﹍﹍﹍﹍﹍﹍﹍﹍﹍﹍﹍﹍﹍﹍﹍﹍﹍﹍﹍
人權教育實施成效說明     吳瑞元老師報告
(教育部人權教育議題輔導群成員、新北市國民教育輔導團人權教育議題輔導諮詢教師)

本人加入新北市國教輔導團參與人權教育宣導活動,因參與團務籌辦之各項教師研習,並因推動「世界人權日」之人權教育主題活動,深深感受人權教育在自身教學的應用與學生的學習、學生思考與氣質上的轉變。以下分述教師與學生在「人權教育」所受之影響。

教師自身的轉變:
1.筆者同許多初參與人權教育研習的教師一樣,原對於「人權」僅止於直覺上的認識,但經研習後,我們認識到在九年一貫課程中原有之「人權教育能力指標」,此能力指標除可對應日常所知之人權事件,更有助於在教學內容中,幫助教師更有意識地檢核教學設計在學習能力的涵蓋層面,並且讓老師所設計的人權課程有評鑑的依據。本人受惠於輔導團所辦之「初階」與「進階」研習,因而認識「人權教育能力指標」,在受訓之後,本人已在自校辦理三場認識人權教育之工作坊,約近40位實習教師參與,並完成能力指標的教學設計實作。本人亦應用「能力指標」參與三次人權教育教案設計比賽。

2.筆者於擔任導師期間,運用人權教育輔導團所推廣之「班級自治」民主原則,將原本欠缺協商與意願的座位指定、班級文康比賽籌辦、班服與座位等行政作為,修訂成按時舉行班級班會,並透過班會、問卷、票選、協商討論等形成班級決策。人權教育的研習讓我更重視分配正義、匡正正義、程序正義與意願的協商。

3.人權議題實於生活中呈現,經由人權教育的洗禮,我對於社會階級、弱勢、中心主義霸權都有更強的敏銳度,讓我在教材的設計、考題的選材,都有比以往的教學更能讓學生可加深、加廣與後續終身學習的啟發寓意。在我的歷史學科中,我嘗試將原住民、新住民、女性、LGBTQ性少數、國際移工、家務勞工、穆斯林處境納入教材與閱讀評量的選材,並於講述時能夠用更經濟的口語表達,流露人權的理念。

4.參與人權教育輔導團的各項研習後,我開始連結人權意識與國際人權法規的關聯。透過瞭解世界人權公約(世界人權宣言、兩公約)、CEDAW,我更快地可以明白人權團體訴諸於哪些國際法規,並可用於檢視各種人權處境。在瞭解兩公約審查與影子報告的設計之後,我覺得讓學生學會使用人權法規語彙、建立話語權的基礎是很重要的教學,我認為這是學生很迫切該學會的生活知能與技能。

學生的轉變:
1.依照人權教育的經驗式、參與式、行動式等教學法原則,我看到學生開始從單純的家校經驗,開始擴展對社會、國家與世界局勢的關心。學生在人權教育融入課程與融入導師班級經營的陶冶下,對於以強欺弱的狀況,變得更有正義感,我也看到學生在一些侵犯人權的時事事件中(歷次的世界人權日主題教學:兒童表意權、零歧視、關心老人、反童工),在這些教學的活動中,我看到學生醞釀著行動、批判與聲援的能量。

2.學生學會開辦班會,並瞭解到如何訴諸於理,並也清楚民主投票不能成為多數暴力(不可任意表決涉及他人的權利)。經由充分討論,瞭解各種選擇的代價,最後做出的決定,因為具有民意的基礎,同學更願意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也願意關注與納入少數者所持的觀點。

3.學生建立的將人權事件與《世界人權宣言》之人權原則相應比對的敏銳度與技能。學生對於二二八事件的補償/賠償爭議、慰安婦與台籍日本兵、戒嚴體制、白色恐怖、二次世界大戰、種族滅絕、轉型正義等教材,可以提出觀點,並建立了寫作與表達的能力,在思考與表達上更有深度了。


以上,是我於參與人權教育研習後,感受到自己教學與學生學習上的改變心得。

吳瑞元
民國106年2月9日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02/15

我看國家地理頻道《性別革命》,這是不錯的性別科普影片

我看了上週五在國家地理頻道晚上10點播映的《性別革命》特輯,我覺得這是蠻不錯的科普影片,用來當性別教育的教材也挺合適的,當然,有些論述的方式或觀點我並不是那麼喜歡,不過,也算是把許多性少數(某種程度呈現"酷兒",但影片沒用到這字)的現象引介到社會。

看起來《性別革命》是搭配國家地理雜誌紙本2017年1月份「性別革命、重新定義性別」專題而一起製作的。無論是影片或是雜誌都有提到薩磨亞群島的「菲菲芬妮(Fa'afafine)」,但影片更讓我見識到,女性裝扮的「菲菲芬妮(Fa'afafine)」男者,在當地竟是很自然地在社會中生活,甚至一家之中有2/3的成員也都用「菲菲芬妮」的身份認同自在地化濃妝、穿裙裝走在路上,或是持家。在大學時我讀過人類學經典《薩磨亞人的成年》,再對應《性別革命》影片,我覺得這個島嶼的文化真對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性別文化與文明壓抑具有很大的啟示。

國家地理頻道所播的《性別革命》是藉由一個不懂性別已經如此多樣的資深女主播記者,從她的探索與採訪為敘事軸,帶出雙性人曾受強制手術到雙性人的控訴與自信認同,繼而訪問了「性別薑餅人」研發者所呈現的多種性別組合的名稱,再訪問知名的跨性別模特兒,並邀「她」與1970年備受爭議「變性為女」之網球選手的對話。如同我此刻中文文字不易表達跨性變性是哪種跨變到哪種性別,影片也呈現後中年女記者一副對性別多樣化苦惱難辨的困窘表情,也算是一慰反對性別光譜者的心境。

我比較不喜歡這個影片花了不少篇幅在解釋雙性人與變性渴望者的生理基礎或是基因因素。例如對於雙性人,無論影片中的醫生,或是某些自認自己「罹患」CAH「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症」人士,這種病理學的觀點,我著實認為這太缺革命動力。但自認自己患有CAH的人在詮釋上,反而堅持要留有肥大的陰蒂,並以CAH體質讓自己有可身為男性認同的正當性。這對選擇性別的當事人當然終究是好,但我認為病理學的觀點容易使大眾罪歸生出酷兒家長的基因、或怪罪懷孕的疏忽,這讓生養酷兒怪胎的親長,會產生污名的負擔。我個人認為應把CAH看成是人類體質光譜的趨向程度,但不要像以往的醫學,設定一個尺碼說這是CAH,然後就切割性器在兩性中變成某一性。

以往或有些落伍的醫生或家長,仍獨斷地依據生理基礎閹割決定了雙性人的性別,今日,對於斷然聲稱自己須變性的人,仍有很多允否變性的倫理爭議,這些在影片都有所觸及。

影片的尾聲,就安排低沈男嗓的跨性模特兒與變性前輩(1970年代爭議的網球選手)對於「性別可否流動」的針鋒對話收尾。看來變性前輩相信性別本就於心中根深固著的信念是被新世代所謂的「流動性別」打槍。受訪的兩人講到後來都不看著對方講話了,變成實鏡秀,挺有情節張力的,這可能是性別平權的研究者才知的奧妙。

變性前輩可能跟資深女記者一樣,一時都難習慣性別多樣組合到難以表述清楚的狀況,性別組合多變的種種認同,實已存有世代的代溝,今日的性別運動,其實是時代思潮與民主世代的代溝戰爭了。而這是影片最後沒有明寫的註解。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02/08

●研習省思:從桌遊裡學解決問題

整理堆在書桌上的資料,我看到去年3月18日在新北市人權團所上「從桌遊裡學解決問題」的研習課講義。

這是我算初次體驗桌遊,講師粘老師帶我們團圓玩了貪心農場、哆寶等需要敏銳觀察力與反應力的牌。許多牌道理有點像撲克牌的「心臟病」,都要快速的比對圖案,並迅速出牌或蓋牌。

這次的研習還認識了幾種與時間軸有關的桌遊,例如「走過台灣」、「美麗島風雲」。還有種桌遊是與數學及記住曾出現的牌色,加上推理而成的遊戲,例如「終極密碼」。

這次桌遊的研習,體驗了很多種遊戲設計的原理,也感應到玩桌遊其實有很多的心智與反應力的搭配,在玩的過程還必然產生了人際的互動,即便解決問題也有團體構思的過程。

輔導團這些桌遊研習的安排,醞釀著我們教師研發桌遊的可能。

在主題之外,我還特別驚訝擁有絕佳教育血統的粘老師告別原有專業的土木營造領域,竟轉而投身桌遊教育的推廣與研發,這個創業的理念與膽識,也頗有啟示。

(以上為2016.3.18參與研習的省思報告)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17/02/05

●我看電影《華麗上班族》,值得一看與一探

我在台灣的公共電視看《華麗上班族》,我看的是「全普通話」版本(台灣叫做國語版),因此少了所謂因時而粵語時而普通話的出戲狀態。

這部電影是改編自張艾嘉所寫的舞台劇劇本,由杜琪峰在2015年在番禺搭景拍攝而成。

聽說這電影原是3D的,我才懂了,的確,回頭想電視看的版本,自己腦中拼出3D的想像,這電影的視覺語言的確算有善用3D的美學。


我還是得說這部電影有企圖心,透過透視的布景,讓舞台劇的美學在電影中呈現,具有其實驗性與藝術性,某種程度視覺美學的經營是成功。但所謂「演員為唱而唱,沒有因唱而帶動劇情」,可能是因為演出者與導演沒有拿捏好到底要怎樣融合舞台劇演出與電影演出的肢體與表演型態。

張艾嘉、周潤發的演出就是電影式的,而我覺得裡面最搶眼、演繹也夠成功的就是飾演嘉玲的台灣演員天心,她夠放得開,算是很掌握舞台劇所需的肢體身段和表情。但這樣一比,湯唯的幾場有如在舞台上的感情戲,就欠缺舞台劇該有的肢體伸展,於是沒能揮發戲劇張力。

同理來看金童玉女的李想及琪琪兩角色,僅達到稱職,卻沒把對手戲推到最精彩的地步,都可惜了。唯利是圖的王副總由陳奕迅來演,真的非常適合,因他的為人與表演都夠狂放,但在這部片中總覺得他收放之間,不是那麼神妙,也是可惜了。陳奕迅跟湯唯的歌藝級數很不相當,聽他們合唱的確心驚膽戰的。但湯唯夠用心,算是過關。

雖說了一些可惜,但這齣戲整體還是充滿趣味。我覺得張艾嘉的劇本有著懸疑,又切合設定的2007年雷曼兄弟垮台的金融風暴時事,對職場與商業競爭的文化算是有掌握度的。

而我覺得羅大佑的音樂配上林夕的詞,這竟造就了很上乘的詞曲音樂,曲風用得精湛,詞也搭得好,電影最棒的聲光元素都在。

於是,精彩在於各取所需之處,當小職員李想與卸任的張總再同搭直達電梯卻是下樓,張艾嘉回拋「莫忘初衷」一語,在我內心竟湧出一陣惆悵,就這樣,電影也沒什麼嚴重的不足可以計較了,還是佩服這電影的種種不少。總結,值得一看與一探。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