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C.研究發展與進修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C.研究發展與進修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04/18

使用Chrome瀏覽器的外掛應用程式Vimeo錄線上會議影像,要錄聲音,還要搭配虛擬音源線(virtual audio cable)的程式才行喔!

參與研習時,組長提到google meet的錄影目前改採付費方案,另提到採iphone手機模式有錄入影像的方案。酷叟不是iphone陣營的人,我也一向使用PC。關於google meet的錄影,我採取以下方案。

我個人都是採PC桌機使用meet,
我有使用一個chrome外掛,可以點選外掛以執行錄影,錄影後的檔案也是在該網路服務的雲端生成,可視需要在網站觀看或是下載。

這個chrome外掛的名稱是 vimeo  (副標題為 vimeo record - screen & webcam recorder)

關於vimeo的介紹,可讀 〈Vimeo Record 整合螢幕錄影、攝影機麥克風錄製,自動上傳 Vimeo 免空

在Google 應用程式商店有使用者留言表示螢幕錄影無法錄入聲音,我校資訊組長用iphone手機機內錄影聽說也是有相同的困境。

要注意的是,vimeo預設會錄到自己麥克風的聲音,如果要錄入學生或演講者的聲音,輸入聲音要設定為「虛擬音源」,也就是要載入 "virtual audio cable"的相關應用程式,音量的輸出選擇virtual audio cable。

我聽說組長使用iphone手機錄製也無法錄入meet的聲音,我想問題會是一樣的,需要執行virtual audio cable程式。我目前PC有載入一款免費的virtual audio cable程式,載入完成後,聲音輸出會多出virtual audio cable選項。在錄影時,聲音改選virtual audio,就可錄入自己、發表者兩處的聲音了。 
 
酷叟為解決螢幕錄影只能錄到自己聲音,目前已有使用下列的「虛擬音源線」的軟體。

這裡提供一款免費的PC「虛擬音源線」應用程式,該網頁有提供載入版與綠色攜帶版。於需要時切換聲音輸出為虛擬音源線,就可同時錄到自己與發表者的聲音。

虛擬音源線載入後的情形,請見下圖
 

 [關於chrome的外掛擴充功能↓↓



  
以上供大家參考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22/02/07

《幸福綠皮書(Green Book,2018)》讓我一路體驗昔存種族隔離成見的美國南方。人權教育所謂捍衛人性尊嚴,就在其中

初看《幸福綠皮書(Green Book,2018)》就覺得是個冤家變好友的典型公路電影,所以看了幾分鐘後,就不看了。
 
而這冤家就是簡單地把黑人與白人的階級關係倒反一下,好像就顛覆了社會的成見,這樣人設安排,我覺得就是好萊塢很刻意的政治正確和說教,初看的幾分鐘,我是焦慮整片是否過於做作,所謂的尷尬感不時浮出。喜歡這片的人讀到此,請先別批判我。前面講的都是我在沒看完全片下的成見,我看完這片,腦子對於幾幕情節常回味再三,印象深刻,感動很多。
 
這個春節年假,想說該片好評連連,就把《幸福綠皮書》給看完,看到最後一幕,心情有些激動起來,心想若因成見而錯過,真太可惜。有可能是得知是真人真事改編,所以就突然沒了甚麼「簡單反差的人設」,也少了「政治正確的做作」的感覺。這部片讓觀眾隨著義大利裔受雇司機的視角,見證了1960年代美國南方仍存種族隔離措施的實況,而綠皮書的友善餐旅指南,其存在就是對該文化現象的批判,是出於維護人性尊嚴而出的著作。
 
我是跟尊貴的黑人音樂家一樣,對義大利裔司機的大老粗作為是難以共處的,但編劇應是經營得巧,讓我也跟著改變姿態而能與俗氣老粗(隨興)的人包容共存。當尊榮的音樂家陷入裸身求歡被捕的難堪處境時,這大老粗司機用其生活圈慣用喬事情的手法解圍,贖回了音樂家的自尊,這大老粗突然讓我肅然起敬。
 
這部片在人權教育中很重要的意義在於:獲得三個博士學位的黑人音樂家如此傑出,卻被保守的南方限定只能去特定旅館、不得去白人酒吧,不得用白人賓客就近可用的廁所,音樂家還不能用到像樣的更衣室和休息室。即便傑出,仍被次等對待,這就是不合理的差別待遇,不合理的差別待遇,就是歧視。歧視是對人性尊嚴的踐踏。

《綠皮書》從冤家到彼此接納的情節看似老套,但幾幕事件的銜接流暢且自然。黑人音樂家的演員在奧斯卡配角獎有所斬獲,但那丹麥裔演員演活了義裔的老粗司機,不討人喜歡的角色,但也讓我入戲,他可能是因政治正確而拿不到獎,而我覺得他是該片贏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重要靈魂。而這片難得的是,義裔司機的兒子也參與了編劇群,能讓角色鮮活又奔放地呈現,奧斯卡頒了編劇獎給該片,絕對是肯定對真人真事電影能兼顧戲劇張力和不損先人的拿捏。
 
圖片連結自維基百科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21/09/27

我校一場名為iPad的研習,讓我省思行動3C器材用於教學的真實需求


我覺得學校在備課日的iPAD研習中,有些使用3C器材的概念是沒有講清楚的,可能讓參與研習的老師誤以為自備一台iPAD是跟上時代的必要。但其實,當天研習所介紹的軟體和服務,大多是跨平台都可操作的,也就是若教師和學生是使用PC電腦,或是使用Mac筆電、Android平板、windows 平板、Android手機、ios系統的IPhone手機、樹莓派、Chrome book、Ubuntu,以上任一種,其實幾乎都可使用研習日中所介紹的軟體或服務,不是非得要有iPAD不可。

但在研習後,我在學校辦公室內聽到選購ipad的詢問度變多了,這讓我思考,教學工具是否真是非得用iPad?

對於數位教室學生人手一台iPad來隨堂教學,我個人肯定的是學校添購了全班有一致的顯屏和連網器材,但基於顯屏(顯示器)、連網和配備瀏覽器軟體的教學功能,不是只有iPad可做到,況且要普及推廣,經費上也耗費比較多。就研習日所介紹的軟體,如Seesaw來說,只要有瀏覽器的3C器材,學生就都可作答與上傳,學校若經費有限,不如多買平價的Android平板。而如果都要學生隨堂填寫單字或算式,讓各班人手一支白板筆與白板就可,沒有絕對必要須預先充電與行動帶電的產品。

我們現在的教學使用3C器材,究竟是在尋求更便利累積學生學習歷程(portfolio),還是僅是為了不同於黑板和紙筆教學的炫技?如果是前者的話,介紹Seesaw時,應強調不論何種3C器材,只要能連網並有瀏覽器,seesaw都可跨平台地使用,而不是叫老師們都到學校借ipad,並用iPad為名辦研習。要不然,也該說清楚,這次熟悉校園已有的iPad,下次,同樣的軟體會讓教師用自己的設備來應用,以模擬學生用各種自己的器材來用,例如Seesaw。

我也不希望因為學校使用iPad,讓學生以為好像自家沒有ipad,就無法學。我想,可能也不是非要有平板不可,也可致力於每個人的書桌桌面都觸控螢幕化、連網且有瀏覽器,應儘量排除操作系統的限制。跨平台都能用的網頁式教學平台,或許都是王道做法。

而站在我這科教師的觀點,像Seesaw這種網頁型的服務,採用平板來佈設教學是很折磨人的。不管是用手指或是用iPad pencil觸控筆來點擊和打字,都沒有鍵盤和滑鼠好用。或許常有手寫或手繪註記的教學安排,觸控平板是好用的(例如數學)。但以我這科總有文字閱讀來說,鍵盤和滑鼠的中英文書操作,手腕和手肘的移動量是少的,用平板來寫手跡字體則是累的、不利閱讀的。我很慶幸我在研習的當下,就同時開了PC桌機和ipad,我立刻領悟,在PC桌機電腦打字佈設seesaw真是太好用了。然而,因為使用iPad,講師反而花了很多的時間在處理同事無法進入權限,疲於解釋ipad設定選單,也忙於處理莫名該手摸點何處的老師,而相信大家還要特別記得在研習前要把ipad充電,說穿了,用ipad更傷神,不是嗎?

讓大家既有的設備就可以做教與學,好嗎?我謝謝有機會認識跨平台可用的Seesaw等服務,但若說推廣教師得自買ipad,我覺得該停止這樣的誤導。對學生或家庭來說,我也希望大家想清楚。

最近我讀到一些素材,提到了ipad的一些問題,例如,ipad有如獨立在iphone之外的器材,與iphone和iwatch間欠缺整合。又有,如Instagram沒有支援ipad的APP。最有痛點的,或許是ipad只適合看Netflex,不適合工作專案的製作(也就是我說的,滑鼠搭鍵盤比手頻頻懸空舉抬以指點觸屏要便利多了)。

我已經聽到越來越多人提到這句:「買前生產力,買後愛奇藝」,先進的器材給我們很多的想像,但老實說,行動帶電裝置,沒電就是廢物。我不是很信仰行動帶電裝置,尤其不認同ipad的普及。我反倒希望學校添購每生一個手寫白板,或允許學生上課使用自己的器材以在課堂作答(請每桌都有5V2A的電源供應)。

最後,介紹一篇說iPad Pro不實用的影片〈iPad Pro勸退!買前生產力買後愛奇藝,蘋果不敢告訴你的真相!三年使用超滅火!〉
https://youtu.be/12ZVejNw6Og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

2021/05/17

觀點投書:關懷LGBTQ+學生,技職學校亟需性平教育(刊登於風傳媒)

標題:關懷LGBTQ+學生,技職學校亟需性平教育

作者:吳瑞元(現職教師,兼任臺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理事)

 

歐洲的同志教育組織GALE(The Global Alliance for LGBT Education)今年起展開多元性別(LGBTQ+)教育計畫,以改善當今歐洲技職教育對師生仍欠友善的校園。

 

這個計畫目前先在歐洲啟動,初步發放問卷以了解技職體系師生在性別認同、性取向及基礎性別知識的理解程度,另關心學習過程中承受性別歧視的經驗、並調查校園整體對於LGBTQ+族群的友善程度,以期推出為技職教育量身規劃的性別教育課程。

 

技術/職業學校多數學生畢業後即投入職場,在第一線服務大眾,為這群學生建立多元性別的知識敏感度,一方面建立友善與安全的校園,另一方面有助於提升學生就業服務的工作素養。因此,我們認為這個教育計畫,對於臺灣職校及技職教育同樣深具啟發。

 

▍技職院校科系性別比仍懸殊

早年臺灣的高級中等教育曾偏重廣設職校,即便目前高職、技職院校的學生人數趨減,但學生數仍高於普通高中,但社會與政府長期相對地輕忽技職教育,欠缺經費、課程與師資增能等投注。

 

目前的十二年國教已為高職課程編列專屬課綱,高中與高職也一體適用同一套採融入教學模式的性別教育指標,但技職教育仍有其專門屬性,應更針對學生屬性和生涯之所需,有特別的指引與規劃。

 

今日的技職教育在女男學生選科選系上,因社會的性別刻板印象,而有鮮明的性別比(例如:女性選護理、幼保者多;男性選資訊、機械者多)。以教育部106年的數據統計,工業科群的性別比嚴重失衡(男性佔比將近7成),家事、幼保相關科系也同樣以女性為多數(女性佔比將近6成)。對於LGBTQ+技職生來說,處在單一性別程度高的學習現場和就業環境,顯然會構成不少壓力與挑戰。

 

▍性別教育,除關懷學生,也是職場能力

性別分佈分明的技職教育體系,容易成為鞏固既有性別角色的社會化場域;技職學生有順從性與配合度,且較欠缺進階深造的意願。這種特性使技職生在校時的通識素養課程,顯得關鍵與重要,若在課程中能啟發性平意識,並在校園營造友善LGBTQ+的氣氛,將是鬆脫性別偏見的重要起點。

為技職學生設想的性平教育,必然要包含認識與尊重LGBTQ+的素養知能,因為技職院校常是單性別學生集聚的校園空間,難免對非主流的學生造成壓迫。因此,技職教育應加強關照多元性別學生的處境,保障其安全與自在學習的基本人權。

 

LGBTQ+的素養並非是為小眾著想的教育,其實,多元性別的素養知能也是提升專業職場能力的必要,因為當技職生就業後,工作上將常直接面對客戶或與消費者互動,若在職場能貼心為各類的族群設想,顧客滿意且對企業品牌認同,業績當然興隆長紅。所以,LGBTQ+素養的著重,是具備利己且利他而有遠見的教育,在技職教育中不能空白,需特別量身規劃。

 

本文原刊載於《風傳媒》,2021年5月14日。發行地 : 臺北市。 https://ppt.cc/fRDu1x

 

 

Photo by Asian Development Bank on Foter.com


--------------------------------------------------------------------- Back to the homepage of "Bulletin of Mr. Q" 回到本網站首頁